中华文明史战争故事-鸣条之战(商汤伐桀)
收录栏目: 信息分享 采编:小史
在夏朝末年,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,夏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。夏王桀,这位末代君王,沉迷酒色,骄奢淫逸,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。他四处搜刮民财,滥用武力,使得国内民不聊生,四方诸侯也纷纷心生叛意。与此同时,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却日益强盛,他们积极发展农业和牧业,社会财富不断增加,已经具备了向外扩张的实力。
商汤,作为商部落的首领,他英明神武,有着远大的志向。在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的辅佐下,商汤不仅治理好了内部,还积极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、方国。他深知夏桀的暴政已经激起了天怒人怨,是伐夏的最佳时机。于是,商汤开始筹划灭夏的大计,决定先剪除夏朝的羽翼,再直捣黄龙。

商汤首先发动了对夏朝属国葛国的战争。葛国君主葛伯不祭祀祖先,商汤便以此为借口,率军进攻葛国,一举将其军队击败,灭亡了葛国,揭开了灭夏战争的序幕。
在灭葛之后,商汤并没有急于进攻夏都,而是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。他派伊尹去夏王都住了一段时间,以观察夏朝的动静。伊尹回来后,向商汤献计说,不能急于出兵讨伐夏桀,还要蓄积更大的力量,继续削弱拥护夏王朝的势力,等待时机。
夏桀得知商汤的野心后,曾设法将商汤囚禁在夏台。但伊尹和仲虺通过搜集珍宝、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,成功地救出了商汤。这一事件在诸侯、方国中引起了更大的恐慌,他们纷纷投奔商,愿助商汤灭夏。

接下来,商汤和伊尹率领了助商各方的联合军队,先后灭亡了忠于夏桀的豕韦、顾国和昆吾。这三个夏属国的灭亡,极大地削弱了夏朝的实力,也为商汤伐桀扫清了障碍。
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,商汤认为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,于是正式兴兵讨伐夏桀。在会战开始之前,他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活动,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,目的是为了救民众于水火之中。商军士气大振,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。
誓师后,商汤选良车70乘,敢死队6000人,联合各方国军队,采取战略大迂回,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。夏桀仓促应战,先与商军战于蒲州一带,后退守鸣条。在鸣条,两军展开了决战。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,商军不避雷雨,勇敢奋战,最终大败夏军。
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,就带领残兵向东逃到了三朡。但三朡也被商军所败,夏桀只好继续南逃。最终,他逃到了南巢,在那里病死。商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,又率军西进,占领了夏都斟鄩。夏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服于商汤。
商汤在斟鄩(洛阳市区以东的偃师二里头)举行了祭天的仪式,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们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,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。之后,商汤回师西亳(偃师市西),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“景亳之命”大会,得到了3000诸侯的拥护,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,夏朝正式宣告灭亡,商朝就此建立。
这是应该是华夏历史第一次暴力推翻统治的战争;暴政必然导致灭亡,而仁德和智慧才能赢得天下。
《尚书》之《汤誓》原文:
王曰:“格尔众庶,悉听朕言.非台小子敢行称乱!有夏多罪,天命殛之.今尔有众,汝曰:‘我后不恤我众,舍我穑事,而割正夏?’予惟闻汝众言,夏氏有罪,予畏上帝,不敢不正.今汝其曰:‘夏罪其如台?’夏王率遏众力,率割夏邑.有众率怠弗协,曰:‘时日曷丧?予及汝皆亡.’夏德若兹,今朕必往.”
“尔尚辅予一人,致天之罚,予其大赉汝!尔无不信,朕不食言.尔不从誓言,予则孥戮汝,罔有攸赦.”
《尚书》之《汤誓》译文:
王说:“来吧!你们众位,都听我说。不是我小子敢行作乱!因为夏国犯下许多罪行,天帝命令我去讨伐它。现在你们众人会说:‘我们的君王不怜悯我们众人,荒废我们的农事,为什么要征伐夏国呢?’我虽然理解你们的话,但是夏氏有罪,我畏惧上帝,不敢不去征伐啊!现在你们会问:‘夏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呢?’夏王耗尽民力,剥削夏国的人民。民众怠慢不恭,同他很不和协,他们说:‘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?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。’夏的品德这样坏,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。
“你们要辅佐我这个人,实行天帝对夏的惩罚,我将重重地赏赐你们!你们不要不相信,我不会说假话。如果你们不遵守誓言,我就会把你们降成奴隶,或者杀死你们,不会有所赦免。”
文章部分素材源于官方运营网,用于参照对比、介绍给旅友;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留言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