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文明史战争故事-牧野之战(武王伐纣)
收录栏目: 信息分享 采编:小史
商朝,这个历经六百余年沧桑的古老王朝,在传至第三十一位国王帝辛(商纣王)时,已经显露出衰败的迹象。帝辛虽然才智过人,力能格猛兽,但却沉迷于酒色,宠信妲己及飞廉、恶来等佞臣,导致朝政荒废,社会矛盾激化。他妄杀王族重臣比干,囚禁箕子,使得诸侯臣属纷纷离叛。
在军事上,帝辛虽然在对东南夷族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,俘虏了上百万夷人,被誉为“百克”,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,造成商都朝歌空虚,为日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。

与此同时,在商朝西面的周族部落逐渐崛起。周文王(《 易经全文 》)姬昌对内重用姜尚等贤臣,国力日强;对外宣扬德教,积极调停各方国间的争端,使诸侯纷纷依附。姬昌趁机大搞统一战线,而各国由于要供应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,又受到商王的猜忌和钳制,早已苦不堪言,当然也乐于向“西伯”靠拢。至此,姬昌伐商的战略部署已经基本完成。
姬昌对内称王后,即周文王,他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。公元前1048年,牧野之战前两年,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,八百诸侯不期而会,显示了周王朝的号召力和影响力。而此时的商朝却发生了激烈的内乱,帝辛杀了叔父比干,囚禁了另一个叔父箕子,导致贵族纷纷投奔周国。武王无疑从来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机密情报。

公元前1046年,牧野之战爆发。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,虎贲三千人,以及步兵数万人,出兵东征。联军总数达4.5万人,他们冒雨兼程北上,直逼商都朝歌。在牧地,周武王庄严誓师,声讨纣王的罪行,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。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,誓师完毕后,便向牧野进发。
朝歌方面,由于商军主力远征东夷,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破敌。帝辛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、战俘,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,开赴牧野迎战。然而,这些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,纷纷倒戈相向。周军趁机发起猛攻,将商军打得溃不成军。帝辛见大势已去,只好逃回朝歌,自焚而死。商朝至此正式灭亡。

周武王赶到鹿台时,用“轻吕”击刺帝辛的尸体,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。随后,他在商宫中举行了盛大的“受命”仪式,表示革命成功。但攻克殷都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,联军随即兵分四路,向东南方进发,去征讨商的残部和忠于商的方国。经过激烈的战斗,商朝的残余势力被逐渐消灭。
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。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统治,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地位。这场战争不仅展现了周武王的英明领导和周军的英勇善战,还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。牧野之战的胜利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,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《尚书》周书·牧誓
武王戎车三百两,虎贲三百人,与受战于牧野,作《牧誓》。
时甲子昧爽,王朝至于商郊牧野,乃誓。王左杖黄钺,右秉白旄以麾,曰:「逖矣,西土之人!」
王曰:「嗟!我友邦冢君御事,司徒、司邓、司空,亚旅、师氏,千夫长、百夫长,及庸,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人。称尔戈,比尔干,立尔矛,予其誓。」
王曰:「古人有言曰:『牝鸡无晨;牝鸡之晨,惟家之索。』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,昏弃厥肆祀弗答,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,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,是崇是长,是信是使,是以为大夫卿士。俾暴虐于百姓,以奸宄于商邑。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。今日之事,不愆于六步、七步,乃止齐焉。勖哉夫子!不愆于四伐、五伐、六伐、七伐,乃止齐焉。勖哉夫子!尚桓桓如虎、如貔、如熊、如罴,于商郊弗迓克奔,以役西土,勖哉夫子!尔所弗勖,其于尔躬有戮!」
《尚书》周书·牧誓 译文
在甲子日的黎明时刻,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外的牧野,于是誓师。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,右手拿着白色旄牛尾指挥,说:“远劳了,西方的人们!”武王说:“啊!我们友邦的国君和办事的大臣,司徒、司马、司空,亚旅、师氏,千夫长、百夫长,以及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的人们,举起你们的戈,排列好你们的盾,竖起你们的矛,我要宣誓了。”武王说:“古人有话说:‘母鸡没有早晨啼叫的;如果母鸡在早晨啼叫,这个人家就会衰落。’现在商王纣只是听信妇人的话,轻视对祖宗的祭祀不问,轻视并遗弃他的同祖的兄弟不用,竟然只对四方重罪逃亡的人,这样推崇,这样尊敬,这样信任,这样使用,用他们做大夫、卿士的官。使他们残暴对待老百姓,在商国作乱。现在,我姬发奉行老天的惩罚。
文章部分素材源于官方运营网,用于参照对比、介绍给旅友;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留言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