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源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。《中国道教大辞典》中,清源山被定义为“中国道教名山”。道教场所、道家文化遗存在清源山比比皆是,是名副其实的“道教圣地”。
齐云山风景名胜区,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,文物古迹甚多,殿、堂、祠、宇、宫、观、院、房等古建筑,星罗棋布;历代文士墨客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摩崖题刻和碑铭石刻
恒山山脉,祖于阴山,发脉于管涔山,东西绵延五百里,锦绣一百零八峰,呈东北走向,叠嶂拔峙,横亘塞上;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.1米,层峦叠嶂,气势磅礴,素有“人天北柱”、“绝塞名山”之誉。
《水经·渭水注》载:“其高五千仞,削成四方,远而望之,又若花状。”古“花”、“华”通用,故“华山”即“花山”。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平王东迁,华山在东周王国之西,故称“西岳”。
“青城天下幽”,这里是道教的发源地,山间有多处道观可探寻。
道教圣地,在山中感受“道法自然”的境界,品读道家法事的玄妙。
道教“三十六洞天,七十二福地”,有四处位于衡山之中。衡山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,处处是茂林修竹,终年翠绿;奇花异草,四时飘香,自然景色十分秀丽,因而有“南岳独秀”之美称。清人魏源《衡岳吟》中说:“恒山如行,岱山如坐,华山如立,嵩山如卧,惟有南岳独如飞。”
黄山原名黟山,因峰岩青黑,遥望苍黛而得名。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采药炼丹,得道成仙。唐玄宗笃信道教,遂于天宝六年(公元747年)诏改黟山为黄山,黄山之名于是一直沿用至今。千余年来,黄山积淀了浓郁的黄帝文化,轩辕峰、炼丹峰、容成峰、浮丘峰、丹井、洗药溪、晒药台等景名都与黄帝有关。
罗浮山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,主峰飞云顶,海拔1296米。广东名山,爬山、漂流的好去处,苏轼曾在此留下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做岭南人”的名句。
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,茅山道士家喻户晓。
清源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。《中国道教大辞典》中,清源山被定义为“中国道教名山”。道教场所、道家文化遗存在清源山比比皆是,是名副其实的“道教圣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