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恩来故居位于驸马巷中部,局巷北侧,占地1987平方米,共有大小房屋32间,为青砖、灰瓦、木结构。故居为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,每个宅园都是曲折的三进院。东宅院现为原状陈列,有周恩来的读书房、诞生地、主堂屋、嗣父母住房、乳母住房等房间,还有周恩来童年时用过的厨房、水井、菜地以及亲自栽种的榆树等。西宅院现有八婶母杨氏的住房,并开辟有“周恩来童年、家世、故乡图片展”、“周恩来故居书画苑”等展厅。
故居大门上方的“周恩来同志故居”门匾,是由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题写的。进入故居正门,首先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。1903年,刚刚五岁的周恩来就遵祖训入家塾馆读书。当时,嗣母陈氏请家塾老师邹先生给周恩来起个字。邹先生为乳名大鸾的周恩来起字 “翔宇”。
周恩来一共在淮安生活了12年,在这十二年中,正是他的两位母亲和淮安文化养育了他。生母万氏教会他应酬处事,嗣母陈氏是他文化上的启蒙老师。1910年春,年仅12岁的周恩来赴东北求学,离开故乡的周恩来,走上了"为中华之崛起"而读书的道路,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故土。
周恩来,一个没有遗产、没有后嗣、没有墓地、甚至没有留下骨灰的人,一个从不希望为自己树立纪念碑的人,却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了永恒的丰碑。1973年,周恩来又让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吴庆彤同志给淮安县委打来电话,正式传达周恩来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:1,不准让人去参观;2,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;3,房子坏了不准维修。
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逝世以后,淮安县委根据亿万人民的要求,着手整修周恩来故居,把故居按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原貌进行修复。故居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。
门票信息: 免费,需要预约;相关信息变动,请及时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“周恩来故里景区”。 开放时间: 入馆时间为9:00—17:30(17:00停止入馆),周一(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)正常闭馆。
文章部分素材源于官方运营网,用于参照对比、介绍给旅友;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相关资料
没有相关内容!
周恩来故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