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的多个传世版本

收录栏目: 璀璨文遗    采编:旅小文

《道德经》版本众多,这里我们梳理了几种最具参考意义的版本。

  • 郭店楚简本《老子》(本书简称郭简本)

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,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,墓主人是一名落魄贵族。竹简老子共71枚,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、长短分为甲、乙、丙三组,共存2046字,约相当于传世本篇幅的五分之二,与传世《道德经》的31个章节内容相近,其中甲组与丙组有一段内容重复(传世本第64章)。郭简本约抄写于公元前350年—前300年之间,是现存最早的版本,其抄写来源似据几种不同版本,也有学者认为乙组和丙组的内容为传、注(即带有评注的注本),而非经(即原经文)。

  • 2.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》

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,墓主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。出土的帛书中有两个版本,用两种不同的古隶书抄写,原整理者把字体较古的一种称为甲本(本书简称帛甲本、甲本), 另一种称为乙本(本书简称帛乙本、乙本)。

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,抄写年代至迟在刘邦称帝(公元 前202年)之前。乙本避刘邦讳而不避刘恒讳,抄写年代当在 汉高祖即位与汉文帝即位之间(前 180 年—前202年)。出土时丝帛已有破损,文字多有残缺,乙本5467字,甲本 略少。帛书甲、乙本均无书名,仅分为上、下两篇,甲本无篇名, 乙本上篇名为“德”,下篇名为“道”。

  • 北京大学藏汉简《老子》(本书简称北大本)

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,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《老子》之后,第四个重见天日的简帛《老子》古本。全文5300余字,用典型的汉隶文字书写,残缺部分仅60余字,为当今保存最完整的简帛《老子》古本。

其抄写时代应为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,与前面三个古本不同的是,北大本开始将全文做了分章处理,共77章,与传世本81章不同,同时竹简背面题有“老子上经”“老子下经”篇题,“上经”对应传世版“德经”,下经对应“道经”。其前后顺序与帛书一致,其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与传世本之间。

  • 传世王弼注本《道德经》(本书简称通行本)

目前流行的大部分传世版本都是以王弼注本为底本。王弼是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,哲学家,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。曾为《老子》与《易经》撰写注解,一直流传至今。自隋唐以来,王弼注本逐渐成为最流行的传世本,流传至今的王弼注本原文字数5162字,分《道经》《德经》两部分共81章。

王弼系统的本子现存最早刻本为明代张之象刻本,今日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,较张之象刻本已有很多讹误,若能追溯王弼古本,恐怕讹误只会更多。

据明清时代的经学家考证,宋代时,王弼古本就已很难见到。据传王弼古本既没有分章,也无上、下经之说,书名也仍旧是《老子》,这样说来,其文本形态又与帛书颇为接近。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,古本与今传世本有巨大差别,这也是我国古籍传承中的一个常见现象

  • 传世《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》(本书简称河上公本)

河上公本是另外一个流传度较广的传世本。河上公,姓名不详,正史未见载,最早仅见于东晋志怪小说《神仙传》,小说中的身份是个得道之仙,曾为汉文帝讲解《老子》。该本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,借河上公之名。

河上公注中多有神仙思想,多被道教人士和底层民众所推崇,王弼本则广为文人学士所喜好。这两个版本在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互相影响,其原经文都早已失去各自的原貌而趋同,今之传本篇章结构同为81章,字数略少于通行本。

  • 其他一些重要的版本

如唐代严遵的《道德真经指归》,以及敦煌手抄本,还有一些如《韩非子》等先秦典籍中对老子原著的引文,对我们的勘校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

通过对这些重要版本的梳理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,可以推论出《道德经》文本发展的一个大概历程:书名上,在汉代及之前,人们称之为《老子》或《老子经》,随后出现《老子道德经》这样的称呼,人们习惯称之为《道德经》可能是隋代之后。而对原经文进行儒学化的改造则始自战国,成形于六朝。

参考出处:《道德经》帛书版全新校本:为什么一定要读帛书版?

经书下载:


文章部分素材源于官方运营网,用于参照对比、介绍给旅友;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相关内容

雁过留声